首页 / 院校新闻 / 正文

爱德华·邦德作品《拯救》教育剧场在上戏成功上演

  2016年11月12、13日,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13级艺术教育毕业创作——教育剧场《拯救》在黑匣子成功上演。此为英国剧作家爱德华·邦德的这部代表作品在中国的首次上演。戏文系副主任刘庆,教务处副处长沈亮,张生泉教授,戏文系徐珺、彭勇文等老师都对此非常关注,并且大力支持。他们也在戏后分别分享了他们的点评。

\
\

  图为演出剧照

  《拯救》这部剧作是英国戏剧史上一部里程碑式剧作,近乎赤裸的暴力场面,让英国戏剧界为是否禁演本剧引起了激烈的辩论。最终,在《拯救》之后,英国废除了一直以来的戏剧审查制度。13艺教的同学们怀着对大师的崇敬,克服种种挑战困难,将此剧本做成教育剧场的形式,直面暴力、战争、人性,将一切剖析在参与者面前。

  艺术教育教研室主任徐珺副教授说:“教育剧场也叫做TIE,Theatre in Education,它是艺术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四年学习的一次检验,是这个专业的学生学习教育戏剧的方法,更好地为未来中国的艺术教育在中小学中普及贡献他们的力量,通过教育剧场和教育戏剧的教学,培养学生掌握艺术教育专业方面相关的知识、能力和素养。”不同于传统的戏剧形式,在教育剧场中,我们保留了剧本的前六幕,而将后七幕戏浓缩改编做工作坊,观众即是观众又是参与者,演员即是演员又是引教员,他们尽最大的努力给予参与者境遇本身所含有的能量。当小混混们叫嚣着玩弄、杀死婴儿车里稚嫩的幼儿,台下观众们不禁发出阵阵惊呼,合唱团的圣歌响起,他们在一片红色的灯光中,用肢体、慢动作,肃穆地完成他们的“仪式”,场面上给人以毛孔舒张的极大震撼。

  在工作坊的构思中,我们摒弃了直接去探讨残酷的结局,而是抓住“拯救”的核心,将时间的钟摆一点点回拨到过去,去感受过去的美好、追寻悲剧的根源。参与者们有感而发为剧中人写下自己的祝福,当那一封封信如同一艘艘小纸船被放在河流里,缓缓地流向河中静静躺在船上的婴孩。那个婴孩可能是剧中的主人公PAM,可能是PAM死去的孩子,也有可能是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。拯救是拯救了谁?或许我们在互相拯救,又或许我们只能自己从困境中挣脱自我救赎,《拯救》为大家埋下了一颗种子,期盼有一天能够生根发芽。

  我们采访了13艺教班主任徐阳老师几个问题:

  Q1:为什么会选择爱德华·邦德,选择《拯救》这部戏?

  A1:是出于对爱德华邦德的崇敬。在研究生时期学习到了爱德华邦德的戏剧理论和他的思想,当时就被吸引了。一直就想作一部他的戏。"暴力"是一个大命题,2016年的今天,世界依然有地区在经历战争,家庭中夫妻之间,以及子女的教育里也存在"暴力"或"冷暴力"。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。《拯救》是爱德华邦德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,也并不是说自己与学生有多厉害,只是想通过排演,切身的去感受邦德的思想,更加靠近他.

  Q2:13艺教的《拯救》是你指导的第七个教育剧场,这个戏有没有给你什么和之前不同的感受呢?为什么坚持教育剧场?

  A2: 好问题,是不一样的。之前的6部作品主要都是改编或原创,但《拯救》是一个完整的剧本,所以对剧作的挖掘就非常的重要。尤其是对演员而言,他们在塑造角色的时候更加的有依据,更不可以自己乱来。我的感受是,《拯救》在排演中对演员的要求是非常高的,因为很多时候,剧本对情境中人的状态的刻画及其真实。我相信艺教13的同学通过排练,都有了不一样的感受。为什么坚持做教育剧场,主要还是从教育戏剧这个专业出发,教育剧场是这个专业的特色,把教育剧场作为这个专业的毕业创作形式觉得是十分适合的,当然,也并不排除其他的剧场形式。

  Q3:在学校这些年上演的教育剧场中,只有《拯救》是戏在前工作坊在后的结构,这其中有什么不同么?

  A3:更难了。因为在戏的基础上做工作坊,要求工作坊的思考和感受要更加深。但这也能更好的让参与者去思考。

  Q4:很多观众是第一次参加教育剧场,你是如果指导学生们使观众完成从观众到参与者的转换的?

  A4:还是希望作为Facilitator的同学能真正的去和观众交流沟通,去启发引导。有时候,工作坊的设计不在于环节的复杂,更在于如何将观众带入去探讨议题。

  几位授业老师纷纷发表了他们的感言:

  张生泉教授在观看完演出后说:“近百年来,现代人的审美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迁,然而爱德华·邦德不愧是大师,他写的剧本在现代人看来依旧具有很深的社会意义。当中的家庭关系、包括暴力行为都值得我们为之思考,难道这样的事情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就不会再发生了吗?如何过好每个人自己的生活,是我们一生的课题,而《拯救》这部教育剧场就为我们带来了这样的思考。”

  教务处副处长沈亮在观看完演出后说:“这是你们的教学环节,在其中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。没有好的或者差的TIE(教育剧场),对学生而言,挑战是最大的,收获也是最大的。我们不是为了做一个合格的TIE、做一个产品而教学生,而是让学生在人文素养上有一个深刻的进步,而更多的是人格的成长。”

  戏文系主持工作副主任刘庆在点评中说:“整个戏的完成度很高,原著基础很强大,最让我感动的是在残酷中流露出的诗意,同学们把这种诗意很好地表现了出来,其中大家的努力有目共睹,包括导演、舞美都很有想法。虽然表演上个别略有生涩、翻译上有些不够流畅,但他们还是能把人物塑造得个性鲜活。不应该把对这个戏的理解局限在家庭层面,其深厚的主题在于人性是如何泯灭的,同学们的演出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。”

  彭勇文老师在观看完演出后说:“这个充满血腥和暴力的《拯救》让我心情沉重,感到近乎绝望。所以,昨夜观看演出后,我朗诵了美国诗人麦克斯·埃尔曼(Max Ehrmann)《人生需要的……》的最后一段,‘在生活的嘈杂和混乱之中,请保持心灵的平静。尽管世界有种种虚伪、劳累和破灭,但它依然美丽。所以,鼓起勇气,去追寻欢乐!’”



上一篇:上海市戏曲学校少年京昆团赴澳门首场演出成功
下一篇:上海戏剧学院继教院国内艺术班怎么样?
快速咨询通道
学生姓名 *
联系手机 *
专业方向 *
备注